复旦环境系2025年“城市·生态·健康”前沿交叉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次数:10
2025年1月15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城市·生态·健康”前沿交叉学术研讨会在江湾校区环境科学楼成功举办。会议由复旦环境系主办,旨在推动城市、生态与健康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深入讨论与合作的平台。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上海市静安区建委等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同学参加会议,并分享了他们在城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开幕式上,系党委书记张晓清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讨会为促进城市生态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期待与会学者们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晓清书记致辞

上午场的学术报告由余兆武老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城市感知、城市生态系统、绿地效应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报告内容涉及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融合、城市生态规划、热环境遥感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北京大学刘瑜教授作《城市融合感知》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城市融合感知的前沿方向。同济大学的颜文涛教授以《形流相生·功能互联——面向碳代谢过程的城市生态规划探索》为题,讲解了碳代谢过程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互联,以及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浙江大学的杨续超教授分享了《绿地通过BVOC排放增加臭氧相关的死亡率》研究成果,分析了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其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影响臭氧浓度及相关健康风险的机制。我系余兆武老师作了题为《城市植被降温效应研究的三种视角》的报告,从格局到过程、现象到机理、局地到全球,为深入理解和优化城市绿地的气候调节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归纳提供了研究视角。中科院生态中心王佳副研究员分享了《绿地降温效率的尺度推绎规律》,分析了如何量化城市绿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降温效果。

下午学术报告由中科院城市所崔胜辉研究员主持。来自海南大学赵淑清教授作了《城市生态研究与前沿》的报告,系统梳理了当代城市生态学的新现象、新理念、新方法与新应用。同济大学王云才教授作了《凉爽城市实现的风环境途径探讨》报告,讨论了风环境在实现凉爽城市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风环境优化方案。浙江农林大学蔡延江教授分享了《初窥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城市绿地土壤的碳循环》研究,探讨了不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绿地碳循环的影响,揭示了城市化与碳储存之间的关系。浙江理工大学的胡广教授作了题为《城市蚊媒传染病风险的生态-社会耦合驱动机制和防控策略》的报告,阐述了城市蚊媒传染病的生态学机制,并提出了通过绿色空间进行科学防蚊的景观管理对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茜教授带来了题为《城市三维景观格局对热湿环境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报告,探讨了城市三维景观设计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城市设计的建议。

此外,学术快闪环节为会议增添了不少亮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胡国华副教授、中山大学罗思阳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张思凝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红芳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张宇芳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张东升副教授等1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快闪,通过简短、精炼报告分享了多样化研究成果。

会议现场

研讨会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成为了本次会议高潮,与会学者围绕“城市、生态与健康”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专家们纷纷表示,当前城市生态健康领域面临着多重挑战,跨学科合作将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同时,AI技术在城市生态健康研究中的应用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专家学者们对其未来发展潜力充满期待。

圆桌讨论环节

编辑:潘翔宇

审核:张晓清 张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