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复旦大学“未来·环境科学”学生学术论坛圆满举行!

图片


图片

复旦大学“未来·环境科学”

学生学术论坛


2025年11月7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会承办的首届复旦大学“未来·环境科学”学生学术论坛暨2025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环境分论坛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圆满举行。


本届论坛以“AI赋能环境科学,智绘生态治理新篇”为主题,面向全国环境领域学子征稿,旨在聚焦全球环境挑战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国家战略需求,寻找人工智能技术为环境学科带来的新方法与新机遇,搭建跨学科、高水准的学生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收到来自全国众多知名高校环境专业学子的投稿,通过初评,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的11位学子入围论坛终评答辩环节。


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教授做主旨演讲并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黎夏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陈银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毅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徐建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化与推广中心孙建强教授担任评委。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兄弟高校环境专业的学生代表以及复旦大学环境系师生代表约160人齐聚江湾校区林太珏环境楼1021报告厅,共襄学术盛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梅永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张晓清、系主任王琳、系党委副书记王文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张立武主持。




01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



梅永丰为论坛开幕致辞。他表示,环境学科作为应对全球生态挑战、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域,一直是学校重点关心和支持的方向。他希望同学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以更严谨的逻辑梳理研究思路,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环境问题,更要在交流中尊重差异、在讨论中凝聚共识,在复旦这片学术沃土上,既筑牢理论基础,又能直面现实问题,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环境事业接班人。

图片

王琳代表院系致欢迎辞。他表示,这是我系首次举办面向全国环境专业学子的学术论坛,是新时代背景下举办的重要学术盛会。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期望通过本次论坛汇聚青年学者智慧,共话环境科学与未来科技的融合发展,延续复旦环境系的优良学术传统,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他希望参会青年学子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立足学术前沿,勇于跨界思考,在交流中启迪思想,在合作中凝聚共识。

图片



02

论坛主旨演讲



俞汉青院士在论坛做题为“Perry McCarty教授: 现代环境工程学的塑造者”的主旨演讲。俞院士用大半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深情回顾了这位环境工程领域泰斗的传奇一生和卓越贡献,着重介绍了麦卡蒂教授在微生物动力学、热力学及厌氧发酵机制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和突破性成就,并列举了其开创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数千名海内外学子、写作一系列专业著作的教书育人成就,勉励同学们以麦卡蒂教授为榜样,用好奇心与创新精神,持续为环境学科事业作出贡献。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03

论文终评答辩



11位入围终评答辩的学生按抽签顺序依次作报告,报告环节由环境系余兆武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花添伟

作题为“数据驱动的芬顿反应递归动力学建模”的报告。报告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多重估计递归动力学模型(MERML),融合机器学习与递归算法,旨在精准描述芬顿反应及其衍生体系的动力学特征。该模型不仅能够快速筛选最佳反应条件、解析反应速率受控因素,还能通过聚类分析揭示反应动力模式与机理差,在多种有机反应体系中均具备良好的泛化性能,为环境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智能建模提供了新思路和高效工具。

图片


南京大学  朱梦圆

作题为“机器学习驱动的污水毒性预测与高风险污染物智能筛查”的报告。报告提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污水毒性的快速、低成本预测。研究构建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实现了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精准预测。研究利用Shap值分析方法识别出布洛芬等关键高风险污染物,并将筛查方法拓展至全国尺度,提出新的污水质量综合评估体系。该研究为污水生态风险管理提供了智能化、可推广的新路径。

图片


清华大学  谢金良

作题为“A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 Framework for Estuarine Saltwater Intrusion Prediction”的报告。报告提出一种结合物理规律与人工智能,适应“物理约束神经网络”(PINN)框架以预测河口咸潮入侵。该方法能在数据稀缺条件下依然保持高精度预测,并可自动推断扩散系数等关键参数,为海岸带环境变化预测提供了新思路,也展示了人工智能与物理模型融合的巨大潜力。

图片


同济大学  周姝妍

作题为“重新评估大规模海水淡化的经济可行性:基于DWAR-ML框架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解析”的报告。研究构建了“海水淡化水可负担性比率(DWAR)”指标,并建立DWAR-ML评估框架。研究结合最短路径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评估了各地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的经济可负担性。研究认为,大规模海水淡化在中国部分城市可能已从“高成本应急方案”转变为“可推广可负担的可持续选项”,为未来水资源战略规划与政策优化提供了量化依据与决策参考。

图片


复旦大学  陈昀芊

作题为“上海大气微/纳米塑料粒径特征及全球丰度研究”的报告。研究基于热脱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TD/Py-GC-MS)建立了高灵敏度定量分析体系和塑料数据库,首次系统量化了大气微纳米塑料的粒径—质量分布及时间变化规律,展示了全球大气微塑料浓度持续上升的趋势,为新污染物治理和生态环境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鹏

作题为 “DFT-assisted machine learning for polyester membrane design in textile wastewater recovery applications” 的报告。研究以 “DFT 描述符—机器学习建模—工艺优化” 为核心,整合数据构建模型,选择 XGBoost 算法明确参数影响机制,从 8000 种候选物中筛选出高性能单体,研发出高渗透、高染料截留的聚酯膜,实现染料与盐的高效分离回收,为纺织废水资源化提供技术支撑,展现出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图片


浙江大学  高雨晨

作题为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污染物胎盘屏障渗透性预测”的报告。研究整合文献数据构建含 1098 个化合物的数据集,结合GCN与 DNN 构建 Multi-Fusion 模型(AUC 达 0.960),可识别出卤代(尤其含氟)关键警示子结构。研究还开发 PBScreen 在线工具支持化合物渗透性高通量预测,延伸出 DART-Predictor 毒性预测模型,为新污染物生殖发育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  童璐

作题为“地区结构因素在塑造中国家庭碳足迹中的主导作用”的报告。研究发现,中国家庭碳足迹存在显著的地理异质性,各省份人均年排放量差异巨大,故创新地采用CatBoost模型与SHAP解释性分析,首次量化揭示出影响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气候意识、收入水平、支付环保意愿)。研究主张中国的减排政策应优先通过公共教育和信息传播提升全民气候意识,并针对不同地区的状况,制定精准、差异化的干预策略,从而更有效推动家庭层面低碳转型。

图片


复旦大学  时长志

作题为“基于机器学习和多层分子网络辅助的芬太尼类化合物质谱非靶向识别”的报告。本研究针对日益严峻的芬太尼滥用危机,提出一种融合机器学习与多层分子网络的非靶向质谱分析新方法,成功从体外代谢实验中识别出多个此前未报道的芬太尼类代谢物,并通过污水流行病学分析验证其实际存在。研究实现了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精准识别与标志物发现,为毒情监测、精准管控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图片


北京大学  李嘉诚

作题为“一种用于河流水质短期与长期预测的指数分解多尺度混合自适应模型”的报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Ada-MixLSTM的新型深度学习模型,旨在解决因人为污染和极端天气导致的水质剧烈波动和预测不稳定的问题。该模型的短期和长期预测结果显著优于多个基线模型,且通过KS检验,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可解释性。研究还指出,单一变量预测精度较低,未来需引入外部变量以提升多元预测能力,为水质预警与政策制定提供更可靠依据。

图片


复旦大学  杨宜男

作题为“城市化驱动的人口迁移放大了洪水暴露风险”的报告。本研究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综合评估并绘制了中国潜在洪水淹没区(PFIA)地图。该成果挑战了以气候适应为主的传统防洪思路,强有力论证了将抗洪韧性融入城市与区域空间规划,通过主动调控发展模式,是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减灾核心策略。

图片



04

颁奖仪式



汇报答辩后,评审老师们进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俞汉青院士宣读获奖名单(文后附获奖名单)。俞汉青院士、王琳主任、张晓清书记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05

青年学子圆桌会议



下午,本届论坛青年学子圆桌会议在林太珏环境楼 1015 会议室举行,由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雅欣青年研究员主持讨论。同学们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首届复旦大学“未来·环境科学”学生学术论坛充分展现了环境学科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无限潜力,为高校环境领域青年学子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可持续发展国家区域需求提供了新思路。希望同学们将论坛的收获转化为前进动力,在学术科研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共同谱写环境科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图片

参与论坛的师生在林太珏环境楼前合影留念


环境系特邀组织员、退休教师党支部书记王德耀为2025级新生解码大学生活:以复旦精神强基铸魂,以交叉思维赋能未来

图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10月14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邀组织员、退休教师党支部书记王德耀为2025级本科新生带来“与青年朋友漫谈大学生活”主题分享。这场兼具思想高度与生活温度的讲座,不仅消解了新生初入校园的迷茫,更为他们勾勒出“从适应到卓越”的大学生活路径,现场掌声与共鸣交织,反响热烈。

讲座开篇,王德耀老师并未直接谈“如何度过大学”,而是从复旦历史与精神内核切入,为新生筑牢思想根基。他用两个案例诠释复旦精神: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专注,彰显了“自由而无用”背后对学术的纯粹追求;众多复旦学者“皓首穷经仍心系天下”的坚守,则印证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家国情怀。

从‘唤醒时代’到‘引领时代’,复旦学子的理想从不是独善其身。”王老师特别强调,新时代大学生需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既要在学术训练中夯实基础,更要以人文素养涵养胸怀,主动肩负社会责任。他鼓励新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把个人远大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青春在“为国担当”中更有分量,最终“成就时代”。

针对新生最关切的“专业怎么学、未来怎么走”,王老师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特色,给出了清晰指引。他形象地将环境学科比作“十字路口的科学”。环境学科的前沿突破正深度融合信息科学、材料工程、生命科学乃至人文艺术,“单一学科的知识早已不够用,打破壁垒、培养交叉思维,才是解开环境问题的关键”。

分享中,王老师细数环境系建系以来的卓越成就,既让新生明晰了专业的价值与前景,也给出了具体的学习建议:“先扎根、再拓展”,既要扎实且系统地掌握环境学科基础知识,更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丰富多元的探索和尝试。“大学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积累经验的平台。”王老师特别强调人文素养与社会实践对成长的重要性。他建议新生扩展知识视野,培养宽泛的文化兴趣和人文修养,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你会更懂专业的意义,也会更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讲座尾声,王老师以一句“祝愿大家度过丰富有趣、卓越向上的大学生活”寄语新生。这场分享不仅解答了新生关于“学什么、怎么学”的疑问,更启发同学们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此次讲座,既是环境系为新生搭建的“适应桥梁”,更是一次深刻的理想教育与成长指引,帮助2025级新生在入学初期找准坐标、明确方向,为逐渐走上正轨的大学生活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环境系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回顾:播种知识、倾听乡音、解码乡情

七月初夏,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踏入了彩云之南的永平县杉阳镇。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们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乡村小学的课堂,播撒知识的种子;深入村民家中,倾听质朴的心声;行走于镇域阡陌,探寻发展的脉络。在这段难忘的时光里,他们不仅沉浸于杉阳的山水人情,深度感知这片土地的温度与脉搏,更在真诚的交流与实践中,织就了复旦环境系与杉阳镇之间更为深厚的合作之网与友谊纽带。




图片

1



图片

仁寿村完小支教



点击观看支教VLOG


在杉阳镇仁寿村完小,支教队员给当地小朋友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增强了孩子们对复旦大学的情感认同。


图片

队员们与仁寿村完小的孩子们

支教有丰富的学科拓展内容。复旦环境BEAD水滴宣讲团的讲师远程科普环境知识,队员们讲解低碳生活和保护水环境的知识。语文趣味拼贴诗、英语口语练习、数学小游戏、摩擦力小知识、化学实验等课程都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最后,队员们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信心与鼓励,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支教图片

支教剪影


创意手工课上,孩子们认真跟着队员学习制作魔术气球、给绘本涂色、编织手链,完成作品后还开心地和队员合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创意手工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趣味运动会上,大家一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还传授篮球、乒乓球基本规则,体验飞盘运动,操场上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迅速拉近了队员与孩子的距离。


运动会剪影

图片
图片

2



图片

村民家庭访谈

7月5日上午,队员们走访了支教学生家庭,围绕家庭情况、学生学习与规划、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及对支教的建议等展开交流。

图片

队员们正在与当地家庭交流

通过家访,队员们了解到当地家庭收入多来自务农或青年人外出务工,所以杉阳镇有大量留守儿童和年长老人,平时孩子们主要由祖辈照看,部分孩子的性格较为内向。这也为今后的校地合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队员们积极讨论今后的支教以及帮扶工作的开展路径。

在交流中,居民们还提及了当地的巨大变化。从泞泥的土路到干净的水泥路,从脏乱的垃圾堆放到整洁的卫生环境,从落后的通讯条件到快捷方便的无线网络,乡村振兴的成果正惠及杉阳镇的家家户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队员们正在与当地家庭交流

图片
图片

3



图片

乡村振兴调研

7月6日,在镇政府协调下,队员们就杉阳镇的历史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开展调研。

图片

队员们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在永平县文联主席张继强带领下,队员们了解了博南古道的悠久历史和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一环的辉煌。

图片

队员们正在学习博南古道历史

在耘飞农业公司,队员们详细了解新型种植技术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图片
图片



队员们正在了解新型种植技术

在镇兽医站站长带领下,队员们调研了当地养牛、养猪户的养殖情况、经济效益及粪污处理等,参观了在建大型奶牛养殖厂,实地体会科技进步对现代养殖业以及当地经济的巨大助力。


图片图片图片


队员们正在了解当地的先进养殖技术

图片

此次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不仅有汗水与欢笑,更有成长与感悟。实践队员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足自己的专业所学助力杉阳镇孩子成长,在家庭访谈和专业调研中既深刻体悟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又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与强劲动力,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

复旦环境系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永平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掘合作空间,助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走稳、走远。


喜报 | 环境系辅导员获评复旦大学研究生十佳辅导员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特色风采奖

近日,复旦大学开展2024年度本科生、研究生十佳辅导员和风采奖评选,环境系2022级硕士及直博生班辅导员朱旌安获评“复旦大学2024年度研究生十佳辅导员”、2023级本科生班辅导员虎雪获评“复旦大学2024年度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特色风采奖”。

研究生十佳辅导员推荐名单

图片

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特色风采奖推荐名单

图片


复旦大学2024年度研究生十佳辅导员

图片

班级情况: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2级硕士及直博生班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团结、活泼、创新、卓越的班级精神,致力于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强、学风优良的班集体,曾获评复旦大学2023-2024学年度优秀学生集体标兵荣誉。

带班理念:朱旌安以 “安心” 为核心,将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思想引领与专业培养、线上联动与线下浸润有机结合,构建 “有深度、有温度、有准度” 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在思想上定心、学业上安心、发展上放心,成为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的时代新人。

图片

环境系2022级硕士及直博生班合影


复旦大学2024年度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特色风采奖

图片

班级情况: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3级本科生班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集体。班级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学业根基,涵养向上学风,师生共育,互补共进,并肩成长。

带班理念:学习是学生的主责主业,学风建设是辅导员带班的重要命题。作为跨学科带班辅导员,虎雪坚持以党建领航筑牢“红壤基”,以专业培养淬炼“雨林芯”,用专业所长构建“共生群”,与学生共同成长为扎根家国沃土、融通交叉创新的生态守护者。

图片

环境系2023级本科生班合影


分团委学生会风采展示

1、团学概况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团委学生会在系党委和校团委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提供院系与学生间交流平台,分享各类学术活动,在校际活动中提供帮助和支持,推进思想建设,设立基层团校,开展各类团学活动,助力全面发展,培养卓越而有趣的复旦环境学子。

2、部门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团委学生会下设六个部门。组织部主要负责院系内共青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青志实践部负责组织开展院系各类志愿活动、社会实践,也是院系青年志愿者队的管理部门;宣传部是展示院系及分团委学生会风采的平台和窗口,负责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前期宣传预告与后期报道;学术发展部主要负责加强院系内学术氛围建设、举办学术活动等;文体部组织承办各类文体活动,旨在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健全学生体魄、弘扬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秘书处负责统筹安排学生会各项活动及日常经营。

2023年复旦大学书院杯校园啦啦操大赛

2023年“一二·九合唱比赛”


3、品牌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复旦师生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分团委学生会促进组织联建,举办 “六·五环境人节” 环保游园会、环保摄影大赛以及绿水青山基层团校等多项具有“环境人”特色的活动。

2023年绿水青山基层团校

2023年“六·五环境人节”

2023年与宝山区淞南镇团委共建

2023年与复兴高级中学团委共建

研究生会风采展示

一、团学概况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的官方学生组织。在国家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下,紧密结合院系学科特点,发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以“绿色担当,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团学日常工作和两系重点活动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同学满意度、大局贡献度、工作认可度,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贡献青春力量,在继承中创新,在挑战中前进。

二、部门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会下设五大部门。实行“主席团+工作部门模式”,畅通“校、院、班”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强化研究生会学生骨干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各职能部门结合部门特色,打造品牌活动,互联互动、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秘书处,负责研究生会的日常管理,包括研会信息收集及管理、经费的管理、日常财务审批以及报销流动经费等工作;学术部,负责整合院系科研资源及追踪最新进展,开展博士生论坛以及科研讲座沙龙等学术分享活动;文体部,负责主办环境系研究生文艺、体育活动,如迎新年晚会、师生篮球赛、师生羽毛球赛等;新媒体中心,负责运营“复旦环境人”和“复旦环境学生”公众号,同时参与研会各活动的线上宣传与时事新闻报道等工作;实践部,负责策划及组织环境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水滴宣讲团建课及外出宣讲等工作。

三、品牌活动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会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服务意识,打造集“思想引领、学术科研、志愿实践、文艺体育、就业创新”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团学活动体系,丰富了环境系研究生的校园生活,为培养环境系研究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聚焦强国追梦,以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奋斗前行之路

(1)守护绿水青山,传播环境之音——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珍惜地球家园。

绿水青山微课堂传播环保理念,为环保事业做出小小贡献。

(2)怀关爱之心,悟人文情怀——开学季、毕业季、重大节日主题活动

毕业生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挑战中塑造理想信仰,在奋斗中共筑复旦精神。

迎着朝露的温暖光,一幅幅崭新的面孔。你好,新同学!

献礼祖国华诞,岁月如梭,谱写青春华章。

2、激扬学术热情,以科研思想之风恪守学术规范之道

学术大咖面对面,通过自由而深入的讨论来促进知识与科研经验的分享。

3践行青春责任,以奉献服务之为展现青春担当之实

专业知识“遍地开花”、理论宣讲“精准滴灌”、跨学科交流“和声共振”。

4丰富校园生活,以百花齐放之态浸润文体活动之魂 

丰富校园生活,以百花齐放之态浸润文体活动之魂

“‘羽’动赛场,谁‘羽’争锋”师生羽毛球赛,师生踊跃参加,展开激烈角逐。

5、夯实报国理念,以就业服务之志力行生涯教育之范

环境逐梦,职引未来,开展选调生政策宣讲,用心打磨叩响职业大门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