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召开校庆117周年暨第56届科学报告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2-05-18  浏览次数:897

       2022年5月17日下午,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7周年,增加师生学术交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举行了校庆117周年暨第56届科学报告讨论会。讨论会以线上形式开展,由副系主任张立武教授主持。

       余兆武研究员围绕生态暴露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城市自然环境具有显着的健康效益,但居民需要充分暴露在城市自然环境中才能获得健康效益。余兆武研究员以扬州市为案例建立了一种体系,可以用于识别由于缺乏城市自然环境而遭受潜在健康问题的脆弱社区。同时,余兆武研究员介绍了暴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两种机制和四个方面,强调了构建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邢晓帆博士围绕生物质能源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在缓解中国电力部门碳排放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电力行业是碳排放重要行业,碳排放量占比达到了34%。BECCS是最有潜力的碳捕获技术之一,对电力行业碳减排有重要贡献。邢晓帆博士从生物质潜力、电厂发电量和填埋潜力在数量上和空间上的匹配程度以及经济成本等方面分析了实施BECCS的可行性,阐述了BECCS技术在近期和长期国家碳减排目标方面的贡献以及中国电力系统脱碳的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挑战。

       吴菂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典型人为源气溶胶毒性效应与减排策略研究中的探索过程。通过居民、燃煤电厂等各类典型排放源样品收集、机动车台架试验等手段对排放源样品化学组分与毒性进行详细甄别。在对具体实际案例进行介绍后,指出民用部门和燃煤电厂毒性效益存在差异,民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毒性比电厂高了一个量级。此外,吴菂博士阐述了货运船舶带来的颗粒物毒性远高于柴油车。因此,针对于货运船舶使用过氧化控制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汪家家博士对硫在驱动稻田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在研究过程中,汪家家博士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了实验室与野外结合、微观机制与大尺度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传统概念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在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开发了砷的新型保存分析方法,最终揭示了硫代砷酸盐在水稻田形成、分布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余锋波博士介绍了生物质提取液对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工作。对生物质提取液从抗菌性能、广谱性、普适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证明生物质提取液作为一种商用抗菌剂是十分有潜力的。同时,对生物质提取液从实验室到产品应用环节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指出还需要进一步从组分稳定性、条件优化和拓展进行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研究。

       江兴华同学对气泡破裂膜拍打产生的亚微米液滴展开介绍。海盐气溶胶的产量极大,对气候环境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亚微米海盐气溶胶的研究不足,现有机理不能解释广泛存在的亚微米海盐气溶胶。因此,江兴华同学针对于气泡破裂膜滴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一种全面的解释气泡破裂膜滴产生的理论,指出气泡大小和环境气体密度都会对膜滴产生方式产生影响。

       王星星博士分享了关于溶解态Mn(III)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首先,基于实验结果,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探究了溶解态Mn(III)和PbO2的氧化还原过程,评估了Mn(III)的还原能力。最后分享了溶解态和固态Mn(III)物种对天然硫化矿(雄黄和雌黄)的溶解影响的研究。

       本次校庆报告会邀请我系近年有顶刊发表的师生做报告,并首次采用腾讯会议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对社会大众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研究,传播专业知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供稿人:刘哲

编辑:薛睿彬

审核:张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