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环境系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教学沙龙,环境系教师马涛、张继彪分别介绍了课程思政标杆课建设情况。环境系教指委成员董文博、陈莹、张真、马臻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骨干教师、访问教师共12人出席。
在开场白中,环境系副主任马臻指出,环境系课程思政工作持续推进,2023年有两门课被评为校级本科课程思政标杆课,三门课被评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要发挥课程思政标杆课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强各门课程的梳理总结,还要继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本次教学沙龙请新近入选校级本科课程思政标杆课的任课教师马涛、张继彪来介绍课程思政工作进展。
环境管理教研室的马涛副教授介绍了《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包括梳理课程大纲、教学目的、课程安排。马涛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融入教学;总结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挖掘复旦故事,总结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型案例。这门课的教学案例在2022年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在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包括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同学讨论实践;建立课程微信群,分享更多资料,加强师生交流;推荐课后阅读材料,帮助同学拓展知识面;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马涛分享之后,参会教师就讨论课的学生参与度、如何讲解知识点、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外课题、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等展开讨论。
接着,环境工程教研室的张继彪副教授讲解了《生态工程》课程思政设计。他提出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的三个方法,即:仰望星空,将生态工程课程内容与生态工程前沿进展相结合;脚踏实地,将课程内容与教师工程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动,深入挖掘课程中生态文明元素。
他还对课内学习模块和课外学习模块重构设计:课内围绕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培养目标,以生态工程案例分析和生态工程研究前沿为抓手,师生互动交流为手段;将课下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的知识潜移默化转化为内在素质;形成螺旋上升式育人闭环。
张继彪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设计、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效和工作设想。据悉, “《生态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获得复旦大学2022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该课程在2023年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标杆课。
在提问环节,教师们对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评价、如何挖掘生态文明案例、保护生态的经济价值和自有价值、课堂提升参与度、博士生课堂融入等话题展开讨论。
环境系教学沙龙是教师探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难点的常态化设置,也是落实“三集三提”的重要载体。今后,教学沙龙还将围绕课程思政、教材撰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专题持续开展。
供稿:教学科研学科办公室
编辑:李博海
审核:马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