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大气科学研究院教职工党支部联合学生党支部在邯郸、江湾校区同时开展了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活动,开设“草坪思政微课堂”,将有趣的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科普宣传融入思政教育。

在“气候变化与中国之路”板块,支部展示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节点。支部党员还通过自制科普短视频、原创英文环保歌曲、发布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和行为调研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关注、了解气候变化,勇担时代使命,共建美丽中国。

当天下午,支部邀请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汤绪为师生作题为“国际气象合作与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的主题讲座。他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切入,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是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WMO)将地球系统内的海洋、气候和天气列为工作重点。他着重讲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从国际气象合作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他勉励同学们将所学所思投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自觉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汤绪的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生党员于骐恺说:“汤教授的专题报告会使我获益匪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普及低碳理念、倡导绿色节能减排的活动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是我们大气人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党员、副系主任温之平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在“十四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继续以学校“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为导向,秉持通识教育的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治理能力培养。


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了当天的活动。他表示,今天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未来十年将是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十年。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表明了中国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全球气候治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国担当。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呼应学科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大气与海洋、环境、生态、公众健康、全球治理等学科的交叉及融合创新、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世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为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以及全球治理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支撑。

编者按:

7月1日,在复旦大学“红色基因永传承,百年奋斗再出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上,“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正式启动。这一行动将覆盖46个二级党组织、939个支部和1.9万余名党员,计划每周一个院系接力开展“赓续红色百年”主题活动,每天展示一个支部主题党日,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

学校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责任编辑:殷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