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冰冻圈的影响尤为显著。永冻土是指连续冻结两年或以上的地面,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极地地区和高海拔山区。永冻土中积累了大量未完全分解的生物质,是重要的有机碳库。随着全球变暖,永冻土正在比预期更快地融化。冻土融化不仅会损害基础设施,还可能重新激活休眠的微生物,改变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和迁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永冻土中化学物质的释放过程和规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STEP)等资助下,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联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长期从事冰冻圈生态环境研究的学者,以《Awakening: Potential Release of Dormant Chemicals from Thawing Permafrost Soils under Climate Change》为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展望(perspective)论文。
该论文将这些长期保存的物质比喻为“冬眠”状态,在冻土融化过程中经历“苏醒”过程。论文首先对这些物质进行全面概述和分类,探讨它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转化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论文就该议题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议,并呼吁更广泛地吸引跨领域研究人员(特别是环境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关注和参与。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6014)
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ea)院士陈建民教授、丹麦皇家文理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Letters)院士Riikka Rinnan教授等共同作者为论文提供了重要指导。论文第一作者焦义现为哥本哈根大学玛丽居里博士后,曾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资助下,复旦大学水土界面过程团队围绕气候变化应对与新污染物治理的国家战略需求,以矿物-有机碳-污染物复合体为开展研究的基本单元,在氧化还原过程-微生物碳周转-污染物行为的机制、效应和模型的研究链条上开展了系列工作。自2018年建组以来,团队成员和成果先后获得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Ebelmen Award(埃贝尔蒙奖),美国化学会James J. Morgan ES&T Early Career Award(詹姆斯·摩根环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团队两人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17年,2022年)。2023年团队报道了青藏高原冻土中存在大量以结合残留态存在的“冬眠”的卤代有机物,入选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
团队近期部分成果
Nature Geoscience | 复旦十大进展:冻土中“冬眠”的污染物
Science Advances | 实验+生信验证产甲烷微生物功能
ES&T | 微生物驱动铁循环促进生物炭改良土壤固碳
ES&T | 多金属污染土壤团聚体的氧化还原行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水:地球-人类系统的纽带
团队积极为学科共同体服务,长期承担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会刊Applied Geochemistry的编辑部工作,目前正代表复旦大学筹办即将于2024年11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铁环境化学及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热忱欢迎各界朋友莅临。
供稿:复旦大学水土界面过程团队
编辑:潘翔宇
审核:张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