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欧大气化学学校隆重开幕,助力中欧青年共探大气化学未来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10


11月6日,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办的第五届中欧大气化学学校(The Fifth Sino-European School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简称SESAC5)开幕式隆重举行,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140余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报名参与,共同开启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探索之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特聘教授陈建民主持开幕式。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陈焱在致辞中表示,中欧大气化学学校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复旦大学推动国际化战略、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应对全球空气污染挑战、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学校增设了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等前沿议题,不仅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更注重推动跨学科交互和探索,助力青年学者在全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环境系副主任张立武教授代表环境系鼓励在场青年学子利用本次学习交流机会,主动建立科研网络与伙伴关系,共同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开幕式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报告厅举行,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东部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建的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成功助推多项科研成果对接市场,期待本届学校的学术灵感能在未来结出产业化的硕果。


SESAC5发起人Wahid Mellouki教授、Christian George教授和Hartmut Herrmann教授分别发言。Mellouki教授回顾了学校自2013年创办至今的不凡历程,表达了对其长远未来的殷切期望。George教授鼓励学生们要主动与讲师及同伴交流,积极构建未来的科研网络。Herrmann教授强调大气化学不仅关乎空气质量改善,更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是影响未来数十年全球环境的核心议题,年轻一代要承担起新时代的科研使命。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在往届学员分享环节,首届学员、现任职于同济大学的李春林研究员回忆道,十年前他作为一名听众参与首届学校,正是那段经历点燃了对大气化学的热情。刚刚在复旦环境系开启教研生涯两个月的王新科青年研究员,分享了他在往届参会时从“不敢提问”到“勇于交流”的心态转变,以亲身经历鼓励新学员:“一旦你开始提问,一切都会改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了解,本届学校课程内容将涵盖大气化学各核心领域,并特设“人工智能工作坊”等前沿内容,设置专题汇报、互动环节以及与讲师的小组研讨会等环节,全方位促进师生及学员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科研合作。


中欧大气化学学校(SESAC)始于 2013 年,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联合欧洲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四届,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以其扎实的学术内核与广阔的国际视野,持续为东西方青年科研人员构建对话与合作的桥梁,向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国际大气化学的学术领域不断输送高水平青年人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