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5周年系庆系列学术报告——彭建教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发布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1287

       2021年12月8日上午十点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教授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余兆武研究员的邀请下进行了题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学术报告,祝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5周年系庆。彭建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讲座共有三个环节:梅鲜书记致辞、彭建教授学术报告和问答环节。400余位老师和同学在线上聆听了讲座,讨论气氛热烈。

       梅鲜书记首先致辞欢迎彭建教授受邀进行学术报告,给大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受疫情影响只能在线上进行有些遗憾,疫情结束之后希望能有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彭建教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从概念起源、实践案例到未来展望一层层剖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概念、内容和方法。首先,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指向和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响应下,生态安全格局应时而生,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解析进行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的空间网络格局分析,从而通过空间途径来解决区域问题。接着彭建教授用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中生态源地识别的不同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生态服务的重要性与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生态退化风险等;提取生态廊道构建阻力面时可考虑的因素:山地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地表湿润指数等,可用的模型和算法:电路模型、蚁群算法、小波变换等;通过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识别,从而可以识别保护修复优先区;值得重视的是,在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时,区域生态问题的尺度效应和复杂性要求采用区域协同视角和多目标视角。最后,彭建教授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运用可持续的景观格局服务于空间规划,包括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性评价、情景模拟、过程耦合等,重要的是把对关键区域的识别转化为规划的决策。

       在问答环节中,有同学提出夜间灯光数据分辨率低的问题,彭建教授回答在实际研究中需要基于空间大小不同选择不同精度的数据进行修正,在空间范围较大的区域可以采用夜间灯光,而在城市尺度常采用不透水面面积;针对可能面对的学术研究的瓶颈期问题,彭建教授建议多阅读更大领域的不同主题的书籍,“到更大的池塘找水喝”,比如针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未来还可以进行效果检验以及对设计设计过程的修正等研究。

       

彭建教授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