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环境系的故事:筚路蓝缕开创时(二)陈立民 教授

发布时间:2021-11-12  浏览次数:152

       尽管建系前期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我们接下来建设好环境系的努力不可谓不艰辛。当时的条件非常有限,整个学术界大环境都是如此,财力、人力、物力都匮乏,可以说环境系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筹建起来的,远远不及现在环境系兵强马壮,人才设备资源充足。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早期实验室照片

       我们首先规划的是环境系的学科架构以及人才结构、师资引进工作。考虑到环境科学是一个复合型、综合性的学科,覆盖的领域很广,国内外的环境学科也是各具特色,基本都是结合其大学自身的特色方向来建:有的与农业相关,有的与土壤相关,有的偏重大气研究,有的偏重水环境,有的则研究森林。根据复旦的综合学科优势,我们对复旦环境系早期的设想分为四个领域:第一部分是环境科学,依托于环境化学,侧重点是研究大气,做大气环境保护;第二部分是环境生态,依托(生物系)生态学这个一级学科;第三部分是环境工程,环境工程的侧重点主要立足于研究水污染控制;第四部分利用复旦文科的力量,主要研究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等领域。为了解决人才问题,我们既有校内调入,比如从化学系(陈建民教授),从经济系(戴星翼教授);也有校外引进,比如环境生态领域,我们从华东师范大学引进(王祥荣教授)等,还从其他高校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引进人才。就这样,师资队伍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了。

       有了房子和人还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和设备,这才是最大的难题。于是大家动手动脚动脑筋,主动申请了许多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支持。我亦十分幸运,由于是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所以在申请项目上有些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是指“海归博士”这个头衔,而是我从国外学到的、看到的前沿的科学研究思路,并将其运用到我的申请项目上。1996年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地学学部两个基金项目的资助,获得经费共16万元,虽然不多,但对我来说是启动科研工作的“第一桶金”。同时我还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曙光学者,获得了8万元的研究经费。1997年我以“臭氧层保护”为研究题目成功申请到了日本万国博览会的700万日元基金支持,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这笔钱后来全部用于购买科研设备。这期间我还和仪器设备公司阐明了我的研究计划,获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是以700万日元的价格买到了价值1200多万日元的设备。

1998年陈立民教授主持中日据点大学交流学术研讨会

       我们系其他教授也是这样“白手起家”的。我特别要感激物理二系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有的借给我科研经费,有的给我腾出房间,不得不说他们真的很有胸怀。我们也与上海市环保局积极沟通,主动为社会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获得了丰富的资源,也实现了这一学科的社会价值。我们96级、97级、99级本科生都被评为了上海市“三好”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0届本科生(首批本科毕业生)毕业合影

       2000年,也就是建系之后的第四年,我们成功申请到了环境科学博士点,2005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在筚路蓝缕的最初十年里,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架构。放眼全国,我们环境系起步是比较晚的,清北、同济很早就设立了环境学科,好在我们发展较快。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除了与日本、美国的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还以复旦北欧研究中心为纽带,与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关系,像1998年举办的“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01年举办的水资源、水环境主题的国际研讨会,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我们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人才,扩大了我们系的国际影响。

   陈立民教授(左三)接待瑞典和德国专家

  陈立民教授在研讨会上致辞

       能够顺利步入“快车道”,我想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要知道在复旦历史上建立一个新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学校能够在短时间内经过重重论证决策,最终拍板决定,令人十分感动。

   陈立民教授与诺贝尔奖获得者Molina教授合影

       之后还有一些小事情,虽然零碎但也让我记忆犹深。例如用700万日元购买设备那件事,当时经费还没到账,公司那边就要求支付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找负责财务的徐明稚副校长借钱。当时学校一年只有50万的校长应急金,我再三打包票,立下军令状,徐明稚副校长才将这50万全部预支给我。我们的谢希德老校长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密切关注和支持着环境系的发展。比如我们之前召开的几次国际会议,我每次邀请谢校长,她都会莅临指导并致辞。最让我感动、也有点愧疚的就是,谢先生生前最后一次会议其实是参加我们在美国研究中心举行的一个国际环境会议。那时她身体不好,又因为多次手术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已经很久不参加美研中心的活动了。但我不知道这个情况,还给谢先生打了电话问她是否能来致辞给大家鼓鼓劲儿,没想到她一口就答应了,这也是谢先生最后一次参加国际会议。

陈立民教授(左)与谢希德校长(右)会议合影

       环境系一路走来,已经成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培养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人才的殿堂,这无不凝聚着老一辈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环境系党政班子齐心合力,通力配合,也是全体环境系教职员工努力奋斗的结果。我相信,环境系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江湾校区林太珏环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