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面向在读博士生的“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名单,我系葛秋月同学(导师张立武)的项目《气液界面加速二氧化碳光化学反应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和蔡珺杰同学(导师陈颖军)的项目《基于char和soot区分的典型燃烧源黑碳气溶胶新鲜排放及老化后的吸光特性研究》获得资助。
葛秋月同学的研究方向是大气光化学,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PNAS Nexus, 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成果被Angew遴选为VIP论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 Energy Environ Sci, E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24篇学术论文。此次获资助的项目将深入研究微液滴气-液界面对于CO2光化学还原反应的影响。首先,采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光谱技术表征并探究微液滴气-液界面处的关键活性中间体及其理化参数;其次,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优化液滴气-液界面参数和反应条件因子,以获得高CO2光化学转化效率;最后,采用数值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深入揭示气-液界面的反应加快机制。该项目的开展预期为高效CO2光化学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为应对能源危机以及实现“双碳”国家战略服务。
葛秋月,前排左二
蔡珺杰同学的研究兴趣包括黑碳亚类及其衍生物的生成途径、排放特征与环境效应,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共发表SCI论文14篇。此次获资助的项目主要研究对象是大气气溶胶的关键吸光组分黑碳,其吸光效率随排放源和大气老化的演变规律是气候模式计算的必要参数。研究表明,黑碳由char和soot两个亚类组成,其粒径、形貌、亲水性等性质及在各燃烧源的排放占比显著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吸光特性和老化行为,极可能是解释各排放源新鲜黑碳及老化后吸光效率显著变化的关键内容。因此,该项目拟对中国典型燃烧源排放的新鲜及不同老化程度char与soot各自的吸光特性开展实测;构建不同排放源char和soot在新鲜及老化后的宽波段吸光特性数据库并探究影响伴生有机无机组分(包裹物)的理化性质与老化规律的关键因素,为准确评估黑碳的气候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蔡珺杰,前排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的设立,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其踏上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
供稿:教学科研学科办
编辑:李博海
审核:张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