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联合主办的第24期课程思政午间教学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环境系副主任马臻主持,30多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教务处副处长徐珂首先致辞。他充分肯定了环境系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教学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之一。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经历了启航1.0版、领航2.0版、全面深入推进3.0版三个阶段,全面深入推进阶段的核心要求就是高质量建设。只有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才能与课程教学质量形成相互促进、双向提升的良性互动。课程思政午间研讨会的召开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非常有意义。
环境系分党委书记梅鲜介绍了环境系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梅鲜指出,环境系一直在不同范围内、不同方向上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会、课程研讨会,全面加强“三集三提”。尤其是现在全校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环境系分党委专门列了党委扩大会议,开展专题学习,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环境系本着全课程推进、分类型指导、体系化建设的原则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作用。注重体系化推进,党政齐抓共管,教研室落实推进,打造环境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格局,以期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协调配合的协同育人效应。近年来,环境系入选市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课程1门、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课程思政标杆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7项、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11项,成立复旦大学院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在研讨会上,环境系青年教师董骁以“探索‘顶天立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环境管理>为例”为题,系统讲解了环境管理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的情况。1999年,首次面向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管理课程,由戴星翼教授执教。此后,针对传统课程体系重教学轻育人、重梳理轻融合以及学生培养重灌输轻自主、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教学团队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近年来,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内容架构优化、思政要素挖掘和教学形式创新。
在课程的顶层设计方面,培养“顶天立地”的环境人才。“顶天”就是通过系统的环发关系解构和理论分析,解读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政方针,培养学生的顶层思维能力。“立地”就是通过接地气的环境热点问题案例解析与思辨式讨论,培养学生具有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分析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
环境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层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响应,聚焦中国现实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作为环境管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核心,将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案例相融合,促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认知中国问题,探寻中国对策”,润物细无声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而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关于绿色发展的宏观视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加深学生剖析中国案例的微观认识。
在课程内容架构优化方面,融合多学科知识点,设计并优化了包括发展述评、环发关系、治理制度、绿色经济在内的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起多学科融合的环境管理知识体系。其中,发展述评模块从宏观视野分析我国环境政策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环发关系模块主要审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治理制度模块介绍市场机制、环保社会机制等内容;绿色经济模块剖析经济绿色化的主要途径和制度创新需求。
在课程思政要素挖掘方面,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跨课程、跨专业、跨院校的思政教学交流,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发展,挖掘并更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要素,尝试将多种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课程重要知识点的讲授与能力培养中。同时,形成“教学单元模块-主要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课程思政元素”的一览表,将思政元素以中国特色案例为载体融入到课程知识点传授中。
在教学形式创新方面,分模块教学与阶段性讨论课相结合,在每一模块中设立学生讨论环节,给定主题与自选主题相结合,引入思辨题形式,提升教学与思政教育能级。以案例引导形成环境管理“知识图谱”,以对中国环境问题案例分析为抓手,引导学生探寻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并学会在不同场景中灵活应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理论,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合理的逻辑体系中分析问题。
此外,课程还重视课程评教与学生反馈,不断改进完善,并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各类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项目与社会实践项目,将课程讨论成果,整理成报刊评论文章、学术论文发表。
最后,与会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讨。经济学院石磊教授对“顶天立地”的说法表示肯定,并指出在整个教学当中,要建构学科和课程的知识谱系,形成体系和逻辑,避免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散点化。环境系教授董文博指出理工类课程添加思政元素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从做人、为人方面引导学生是非常合适的课程思政素材。作为该课程任课教师之一的包存宽教授简要回顾了这门课程建设的背景和历史,指出教师要把课程作为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科的“窗口”,把课程、教学放在学科发展的高度,使得我们的专业、学科后继有人。环境系副主任马臻教授指出,课程建设是“立体”的,需要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和框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教授、国家首批精品在线课程人文与医学负责人陈勤奋、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李琲琲、夏璐参与发言。
编辑:薛睿彬
审核:马臻